湖水引渎,东入西郭,东至历城西而侧城北注陂。水上承历祀下泉,泉源竞发。其水北流迳历城东。又北,引水为流杯池,州僚宾燕,公私多萃其上。分为二水,右水北出,左水西迳历城北,西北为陂,谓之历水,与泺水会。又北,历水枝津,首受历水于历城东,东北径东城西,而北出郭,又北注泺水。又北,听水出焉,泺水又北流注于济。谓之泺口也。”
从这段资料中,我们可以得知,当时,济南有东、西两个城池,西城是历城县,是所谓“故城”。济南有句俗话“先有历城县,后有济南府”。早在汉景帝四年(公元前153年),建了历城县,这个历城县便是西城。东城据清代曾任济南知府的叶圭绶所著《续山东考古录》考证:“盖州城即东城。宋初犹有两城也。历水出郭之处,即今汇波门下,知今城即故之郭。东城疑西晋末移郡时所筑。易郭为城,当在宋金之际矣。”他认为,比历城县高一级的济南郡政府在西晋永嘉年间从东平陵迁移而来,或许当年的历城县太小,根本容不下郡政府机构,所以才另建了新城——东城。
直到宋朝初年,济南仍保持两个城池的样子,所以人称“双子城”。
那么,当时,这两座城池有多大呢?因缺乏历史资料,我们只能大概估计一下它们的范围,历城县:东界当在今舜井街以西,西界在今护城河以东,南界为南护城河以北,北界为泉城路以南。如今的西门,便是当年的历城县西城门。如今来看,这历城还不如泉城广场大,实在小的可怜;济南郡因为根本没有资料,今天很难确定其范围。不过,今天的老东门可能是当时的东城门。以老东门为基点,济南郡的范围或许东界在今东护城河以西,南界不会超过运署街以北,北界在大明湖景区的汇波门以南。西界在县西巷以东。明朝的济南城,西门偏南,东门偏北,北门偏东,有“四门不对”之说,或许就是当年两个城池所造成的吧。
古代,城之外还有 “郭”即外城,孟子所谓“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”。东汉《吴越春秋》所谓:"筑城以卫君,造郭以守民"。在郦道元的描述中,我们知道,当时的历城有西郭、北郭,西郭当在今大明湖西南门附近,北郭在今大明湖内。不知什么原因,郦道元等人没有提到东郭、南郭。
郦道元说“城南对山”,山上有纪念大舜的舜祠,山下有个大洞穴,这个洞穴人称舜井。历山在哪里呢?济南过去有句俗话“三山不见”,其中之一便是历山。唐封演《封氏闻见录》记载:“齐州城东,有孤石平地耸出,俗谓之历山,以北有泉号舜井,东隔小街、又有石井,汲之不绝,云是舜东家之井。”
过去,宽厚里北侧有条老街巷,名历山顶街。据说街上一户人家院子里有口水井中,井底有一石头,那便是历山山顶。也就是说,泰山余脉到今天的黑虎泉一带,其东、西、北方向都是历山山脉。时移世易,随着人类愚公移山、精卫填海、战乱破坏等活动,以及大自然沧海变桑田的大规模运动,济南老城区的地形在不断变化。矮小的历山到了唐朝已经几乎看不到山的样子了。历山消失了,后来的人们找到一个替代物,这便是今天的千佛山。如元朝于钦的《齐乘》:“历山,(济南)府南五里,一名舜耕山,古有舜祠。。。。。”,明朝刘敕在《历乘》中照抄不误:“历山城南五里,即舜耕处。。。。亦名千佛山。”如果大舜当真在济南种过地,蛮荒时代,人烟稀少,到处都是荒地,而如今的老城区一带泉源竞发,水源充沛,土地肥沃,是理想的耕耘之处,他何必跑到没有水源,遍地都是石头的千佛山去呢。所以说,把千佛山当成郦道元所谓的历山是一个误会。也有一种观点,那就是当时,济南南部山区并非像今天这样,每座山都有一个名字,所谓的历山,是指整个南部山区。但是,当年人口稀少,城池很小,即便是把整个南部山区当做历山,人们也会在离城最近的山上建舜祠,而不会跋涉很远去今天的千佛山纪念大舜吧。
历山没有了,那个被称为舜井的大洞穴也找不到了。唐封演《封氏闻见录》中,可知,此时的舜井已经改换的地方,人们把今天舜井街上的一口井叫做了舜井。过去,舜井街西侧有舜庙,院中有一眼井名舜井。后来舜庙拆除,舜井被填埋。于是,舜井再次改换了地址。如今的舜井在舜井街西侧路边。笔者小时候,曾居住在附近,街上的居民很多都来担水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舜井街拓宽,这口井保存下来,还在井口拴上铁链,附会上舜井锁蛟的故事。蛟龙应是庞然大物,这口窄浅的水井蛟龙如何容身?只有像黑虎泉那样的大洞穴才符合锁蛟的道理吧。
当年,济南有两条重要的河流,一条叫泺水,泺水的源头,就是今天的趵突泉。趵突泉是北宋曾巩起的名字,当时,它恐怕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,否则,郦道元不会说“泉源”而不提名字。这眼泉水形成的河,叫泺水,因为在泉边有大舜妃子娥英的庙,这条河俗称娥姜水。由此看来,“《春秋》桓公十八年,公会齐侯于泺”,这个“泺”应该不是趵突泉,而是指泺水某个地方。
泺水向北流,经过大明湖,这个大明湖不是今天的大明湖,从地理方位看,是今天的五龙潭。因为这里有座大明寺,所以湖被称作大明湖。当年,这个大明湖景色非常秀丽,郦道元肯定来此游览过,他大大赞美了一番:“,左右楸桐,负日俯仰,目对鱼鸟,水木明瑟,可谓濠梁之性,物我无违矣。”
河水继续北流,从一条引水渠向东进入历城西外城(西郭),然后流入一个被称为“陂”的池塘,这个“陂”便是今天的大明湖。或许,这个后来的大明湖当年只是个不起眼的大池塘,让郦道元想不到的是,这个池塘如今竟成了泉城明珠,济南三大名胜之一,他那句“水木明瑟”的赞誉,被制成横匾挂在了司家码头的凉亭上。
流入陂的还有一条河,这便是历水。郦道元说这条河的源头在“历祀下”,这个“历祀”,又是什么庙宇?济南多水,或许是一座水神庙吧。位置在哪里?或许是在今天舜井街的南端。这里,泉源竞发,众泉涌出的水向北流形成一条河,这便是历水。这条河从东、西两座城中间穿过一直向北流。它流经的地方,便是今天的舜井街。之后,河水流向西北成为流杯池。这个流杯池,据专家推测,应该是在今天的珍珠泉、王府池子一带。这里,当时是济南的文人雅士曲水流觞之处,“州僚宾燕,公私多萃其上”,很是热闹。如今,从王府池子流出的泉水曲折流向曲水亭街,进入百花洲,便是当年的遗迹。
流杯池的水分为东西(右左)两条,西(左)水向西流到历城西北的陂,与泺水汇集。东(右)水继续向北流去,经过东城,又从西向北流与泺水相汇,然后流出外城(北郭)。叶圭绶认为,水流出外城之处,便是今天大明湖的北水门。河水再向北注入泺水。泺水又向北流,一条名听水的河流分出。河水继续北去,在泺口(今也名洛口)注入济水,这一段济水便是今天的黄河。
济南老城区这种格局,一直延续到宋朝。此时历水开始渐渐消失,苏辙《舜泉诗并叙》记述:“城南舜祠有二泉,今竭矣。”历水水源渐渐枯竭,城内居民将历水河道填埋改为街巷,历水从此消失,济南多了一条叫舜井街的街道。
据文献记载,舜井街上的泉眼偶尔会发大水,整条街巷泉水漫流。如清乾隆(历城县志)记载,明万历二十五年(1597),“大水,舜庙香泉发”。清王渔阳《香祖笔记》,康熙葵末(1703)春,“阶下舜井水忽溢高数尺,须臾泛滥。”《续修历城县志》记载,清道光二年(1822)秋天八月间,舜庙井水突然涨水,大量喷涌,从庙内流经刷律巷,一直流到巡抚衙门(今珍珠泉大院)“十余日方止”。由此还流传下舜井六十年一发的故事。如今,那最后一口被叫做“舜井”的井成了没有水的干井。除了下雨,舜井街再也没有了泉水漫流的景色。
没有了历水的阻隔,东、西两座城池、外郭逐渐合并在了一起,至于后来还有什么变化,因没找到资料,无法推测,不过,随着时间的推移,明朝之前,济南老城区的雏形基本上形成了。
由此看来,几千年来,济南变化之大真是超乎人们的想象啊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