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进中举后,他究竟能当多大的官?考不中进士长得帅也能当官

范进中举后,他究竟能当多大的官?考不中进士长得帅也能当官

博学鸿词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开元年间,唐代的中兴宰相裴度、文学家刘禹锡等人都通过这一科目进入仕途,而大文学家韩愈则遗憾未能中榜。清朝时期,还曾于1903年举行过一次经济特科,专门选拔有经济见解的人才,但不久之后大清便灭亡了。

这些正规途径因为在清朝并不常见,因此,进士科依旧是最具优势的途径。对于大多数士子而言,他们的理想和追求是通过会试考中进士,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前途。

古代的科举考试层级严格,通常要经过三关:第一关是童试,通过启蒙学习,参加县试、府试、院试等,最终成为秀才。每年每个州府的名额非常有限,一般一个县的名额仅有五个左右。第二关是乡试,秀才们需要参加本省组织的乡试,成功后便会成为举人。乡试在每三年举行一次,分为正科和恩科,若是某些重要的皇帝庆典年份,乡试还会增加一次。

第三关是会试和殿试。乡试通过后,举人们会进入京城参加会试,通过后成为贡士。贡士们接着参加殿试,最终按照考试的名次,选出状元、榜眼、探花等荣誉称号。殿试之后,还有复试和朝考,进一步选拔那些有资格进入翰林院的庶吉士。

会试和殿试的选拔标准极为严格,尤其重视楷书的书法,因为书法好不好,直接影响到能否取得好名次。清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具有明确的名额限制,按照每个省的入场人数,分配给各省的名额。对于科举生而言,成功通过会试和殿试,才能真正步入仕途。会试中名次最前的几位被称为“会元”,而殿试后,取得最优名次的则被授予状元、榜眼、探花等荣誉,甚至被授予相应的官职。

然而,尽管科举考试难度极大,乡试才是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关卡。清朝时期,举人总数约十四万名,但只有约2.6万人能通过殿试成为进士,进士的录取比例不到1:6。而乡试的录取标准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加严苛。

以清代广东为例,范进出生于广东,每年的乡试名额通常只有七十到九十名,范进作为广东省第七名的举人,已经算得上是非常优秀的。这时,成为举人就意味着有了一定的做官资格。因此,范进的“相公”身份,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高位,足以让一些曾经担任过知县的张乡绅等人对他刮目相看。

如果范进最终未能考中进士,那么他有可能在科举制的后期面临着较长时间的官职空缺。然而,随着“举人”数量的增加,“大挑”制度应运而生。在这一过程中,通过会试未能中进士的举人,也有机会被挑选出任官职。

“大挑”制度在清朝设立,旨在从那些未能通过会试的举人中挑选人才,选拔标准则以外貌为主。选择的标准包括身材、脸型、体态等,而这些外貌特征成为判断是否能够当官的关键。尽管“大挑”制度有一定的道理,但这种以相貌为标准的选拔机制显然存在着很多问题,无法准确衡量一个人的能力。

例如,陕西的阎敬铭,曾屡次参加会试落榜,后来参加“大挑”,因个头矮小、面貌平庸而被直接否定。然而,他并未放弃,最终在1845年以进士身份进入仕途,成为晚清的一代名相。

因此,“大挑”制度虽然打破了传统的科举规则,让一些“落榜”者仍有机会进入官场,但因其不严谨的选拔标准,也难免带来许多不公平和误判。而如果国家依赖类似相貌这样的因素来决定官员选拔,势必会让官员的选拔机制变得荒谬且不靠谱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关于苹果为什么下游戏要收费的信息
h365官方登录平台

关于苹果为什么下游戏要收费的信息

📅 07-25 👁️ 5513
开水可以放多长时间
日博和365是一样的么

开水可以放多长时间

📅 08-30 👁️ 1747
火影忍者:众多的秘传忍术里,这六个术最罕为人知
日博和365是一样的么

火影忍者:众多的秘传忍术里,这六个术最罕为人知

📅 08-25 👁️ 99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