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学者的惩罚
编辑
根据司马迁所著《史记》上的记载,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宰相李斯建议禁书,以统一思想和政治观点 。
宰相李斯这样说:
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。非博士官所职,天下敢有藏诗、书、百家语者,悉诣守、尉杂烧之。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。以古非今者族。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。令下三十日不烧,黥为城旦。所不去者,医药卜筮种树之书。若欲有学法令,以吏为师。
——司马迁,《史记》(《太史公传》第六章《秦始皇本纪》三十四年(西元前213年))
李斯认为有三类书籍在政治方面上是最危险的: 诗歌(尤其是《诗经》)、史书(《书经》和秦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史书)及哲学。古代的诗歌和史书记载了许多关于古时贤明君王的故事。李斯认为,如果人民阅读这些作品,他们很可能会缅怀过去,并且对现况感到不满。他之所以反对各种哲学流派,是因为它们所倡导的政治理念往往与极权主义政权格格不入[28]。
后果
编辑
由于史书未有详尽记载,因此中国知识遗产的受损程度难以评估。然而,一些事实表明,这一事件的影响虽是持久的,但并不广泛。首先,李斯所写的奏疏记载了所有科技类书籍不得遗失一事。其次,即使是那些“令人反感”的书籍,尤其是诗歌和哲学,也被保存在皇家档案中,并且被允许由官方学者所保留[29]。
某些类别的史书遭受了古代最严重的损失之一。秦朝时期开始之前,国家史书存世极少。李斯表示,所有非秦朝文献的史书都应被焚毁。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史书的副本是真的被焚毁了,还是被允许留在皇家档案馆。即使有些史书得以保存,它们也可能在公元前206年被毁,当时敌人攻占并焚毁了秦皇宫,而这些档案很可能就被存放在宫中[30]。
在战国时期,几乎没有任何关于国家历史、认可或爱国主题的资料留存下来。尤里‧派恩斯只找到了两首诗歌,分别是《哀郢》及《国殇》[31]。这两首歌都收录在《楚辞》中,其展现了楚国的爱国精神[32]。战国时期的其馀爱国文学作品都已消亡。然而,秦朝在禁书运动中有所选择。 “憧憬永恒帝国”这一思想传统[33]得以被保留。秦朝的禁书运动旨在改写历史,将“大一统”描绘成一个古老而普遍的理想。这目标的实现或许出乎他们的意料。 二十二个世纪后,派恩斯无视了焚书运动,并且探明了战国时期爱国主义的缺失和压倒性的世界主义[34]。
后来发生的焚书事件
编辑
秦末,被存放在峨旁宫的国志被大火烧毁。生活在唐朝时期的诗人张颉写了一首被称为《焚书坑》的诗辞,讲述了秦兵及起义兵(当中刘邦及项羽先后进入咸阳)所实施的破坏政策:
竹帛烟销帝业虚,
关河空锁祖龙居。
坑灰未冷山东乱,
刘项原来不读书。
对学者的坑杀
编辑
据说秦始皇在被徐福及韩忠这两个方士欺骗后,为了寻求长寿,在禁令生效后的第二年,秦始皇帝下令将首都的460多名学者活埋。这一说法建基于《史记》(第六章)的一段内容:
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,诸生传相告引,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,皆坑之咸阳,使天下知之,以惩后。益发谪徙边。始皇长子扶苏谏曰:“天下初定,远方黔首未集,诸生皆诵法孔子,今上皆重法绳之,臣恐天下不安。唯上察之。”
生活于二世纪的魏弘的作品所记录的人数增加了七百人。